• 用户登录

方山小学杨秀梅:德法相融,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发布时间: 2020-02-07     来源:
 

——研学《部颁<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概括和实施》之管见

25日上午,我借助“学乐云平台”在线上学习了县教研室庞明洪老师的专题辅导《部颁<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概括和实施》。通过认真学习和仔细研读,我感到真的是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1.对课程思想有了更加理性的认知。部颁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实施以来,我尽管参与几次培训,也做了不少“功课”,但对于这门课程的全面、深刻地认识还不够,总感觉之前所知是“冰山一角”,之前所懂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今天慢慢学完,又仔细翻阅笔记,坐下来静静思考时,我才真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有了更理性的认知和更深厚的感情。我知道了《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它是国家依法治国决策推进的落地见证,它推崇“礼法并举、德法相融”,旨在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着眼于青少年立德守法、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它的更名与开设体现了21世纪的中国在国情之下坚定不移地走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道路,努力追求长治久安、久久为功的世纪宏愿,开启了学校法治教育的新时代。

2.对课程理念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就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如果不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生,以致以后采取手段办法去改的时候,它们已埋下了深根,可能永远也拔不掉了。”学完这个专题之后,我真的觉得开设这门课程真的是在践行培养社会主义懂法、守法公民这一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它定位综合课程理念,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法治素养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出发点,以道德和法治教育为核心,融合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依托多元的教学活动来追求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渗透与相互促进,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该课程遵循“知行合一,强调由促进学生认知向行为的转化,尤其是注重了学生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品质和法治素养;同时,在课程内容上,课程强调的是教师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及学生身边的人、事、物,”努力把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体现其开放性。所有这些课程思想和课程理念贯穿讲座始终,对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有着很强的指导性和引领性。

3.对课程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通过学习,我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总体特点也有了初步的思考。它是一套“充分吸收十多年德育课程改革成果,满足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成长需要,促进小学生基本文明素质的养成,反映人类文化成果,有中国气派的教材。”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中国基因、世界眼光和儿童立场。它的每册编排、每课设计都紧扣“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遵循着“礼法并施,德法兼容”,其意图在于培养有高雅道德情操、有敬畏法律的法治精神,培育一个善恶分明、知法守法的好社会公民——修德于心、守法于行,不管是“软约束”,还是“硬约束”,都旨在孩子稚嫩的心灵里埋下“德、法”的种子,以道德引导其心,导其向善;通过法律立定规矩,调整其行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规矩,否则就会乱套。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这个“规矩”就是法律。为师之道,在于遵循教育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养学生从小做一个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儿童和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是教材的根本方针;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每一小节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做一个合格公民,更是长远之计。

有道是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徒法不足以自行”。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崇德尚法的民族,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身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任教教师,更是自感任重而道远——唯有将一片丹心融于“德法”精华内容之中,以积极的担当去身体力行,正身正己,立己达人,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扫一扫手机打开